Pages
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urface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urface. Show all posts

20091205

第364章 - 天氣報告 vs 模型短片 vs 時裝目錄 (surface)











::
天氣報告、模型短片、時裝目錄,三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,Uniqlo卻將它們變成有趣的實驗。該品牌近期進出的網上日曆,不只概念充滿寓意,也集不同功能於一身。

日曆與天氣報告:
這個網站提供的其中一個主要的功能,就是日曆與天氣報告,不只是日本本地的天氣,只要按日曆位置,便可以設定為任何世界各地主要城市,了解其天氣概況。離鄉別井的你,也可以知道自己家園的陰晴寒暖。

模型短片與時裝目錄
一進入網站,一段一段的短片,令人目不暇給,原因是短片皆利用了移軸鏡頭(tilt-shift)的拍攝手法,將焦距及景深改變,將實景變成模型公仔一樣。短片的另一個功能,更是意想不到的時裝目錄,只要按下短片,便會出現停格的蒙太奇效果,畫面轉成由Uniqlo品牌出產的休閒服所拼貼出來,只要在短片中看到心儀的顔色,便可以成為你的購物指南。

熒幕保護器與部落工具:除了可以將模型短片下載成熒幕保護器以外,皆可以將這個日曆放在自己的部落,透過部落,相對地令世界其他地方的人,知道你身處在何方,在怎樣的天氣下呼吸著。

天氣是屬於世界性的事、世界其實如模型一樣微小、微小的我們透過網絡緊緊連繫,形成另一個世界;香港有一首兒歌,其中一句「世界真細小小小,小得真奇妙妙妙」,正好概括Uniqlo這個網上日曆的一切一切。

Ref: http://www.uniqlo.com/calendar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120

第363章 - 路易威登的旅程 (surface)









::
路易威登的其中一個核心價值,就是作為旅遊伙伴的可靠性,不論設計及用料,路易威登至今仍然保留這份傳統。從最早為貴族而設的專業捆紮技術、到探險未開發的非洲、至鐵達尼沈沒多年不損,這個皮箱不朽傳說下一步會怎樣延續下去?

適逢今年是人類登月四十年,路易威登最新的宣傳,將旅遊作為情感體驗與自我探索的視野,假設得更遠更廣。被誠邀負責的三位代言人,分別是奇蹟隊長太陽神13號指揮官Jim Lovell、美國首位升空女太空人Sally Ride及緊隨岩士唐踏足月球的Buzz Aldrin。透過louisvuittonjourneys.com網站,三位舉足輕重的太空人分享他們對航天事業的經驗及眼界。

三位的對談透過嶄新的拍攝手法,利用機械臂控制鏡頭,模擬失重狀態下的感覺,三個獨立畫面分別補捉每位太空人的細節,在網上選擇播放時,瀏覽者可以按自己喜好,按下不同鏡頭角度,或三位同步地播放。網站皆提供下載整個對談的服務,不過,卻會失去鏡頭轉換功能,皆沒有字幕作翻譯之用。

louisvuittonjourneys.com另一個著眼點,正是與The Climate Project掛鈎,這個由前美國總統戈爾倡議的環保計劃,叫大家享受旅程時,反思氣候危機,對地球面貌的影響。

不理大家是否路易威登的盲目支持者,這次對談的內容,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以隨便分享。

Ref: http://www.louisvuittonjourneys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031

第362章 - 電視廣告已死? (surface)











::
當Evian礦泉水的新廣告Roller Babies(滾軸寶寶),宣佈只會利用網絡視像播放器作平台,放棄電視媒體,透過有質素的概念和製作為賣點,希望觀眾使用網絡推薦給其他人,大家不其言會憂慮影像廣告於電視頻道的未來。

宜家家居的新網絡攻勢也絕不輸蝕,不只是簡單的流動影像,更增加瀏覽者的互動性,達致心情愉快、悠閒選擇傢俱的目標。

今次互動主題為「聲音改變一切(Sound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)),進入網站後,會出現一個利用宜家家居產品所佈置的房間,更有兩位看似不修篇幅的男子表演奇特的舞姿,著實他們的一舉一動,也是跟據音樂而定。除了網站一開始提供的音樂外,瀏覽者也可以選擇其餘五首樂曲。有趣的是,大家也可以使用鍵盤,輸入不同的聲效,例如不同的敲擊樂、動物叫聲等,電腦有接駁收音器的話,更不妨嘗試一展歌喉,控制他們舞動的速度。另外網站提供一個嶄新的體驗空間方法,就是可以上載自己喜愛的音樂,測試一下自己的心頭好能否與這個示範房間融洽共存。這個房間不合自己口味的話,網站暫時提供另外四種不同款式、不同舞者的組合作互動。

省去購買電視台時間的金錢,轉為頻寬的成本,令瀏覽者停留自己品牌的時間增加,這類型廣告更令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收看,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的話,一定比電視廣告收益更大,不禁問一句電視廣告是時候來個絕地反擊?

Ref: http://demo.fb.se/e/ikea/comeintothecloset2/site/default.html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029

第361章 - The Economist的思考空間 (surface)







::
The Economist雜誌,素來針對一班有質素的讀者群 - 醒目、富學識及冒險精神;近年的廣告,由於太過對應這群讀者,永遠的紅色,看似無從稽考的內容,被不少評論作為「視而不見廣告(Ad blindness)」的研究對象之一。相對吸納新讀者皆變成充滿難度。

吸納新讀者需要新思維,The Economist近期推出Thinking Space網站,邀請了不少歐洲各界知名人士,由公司行政總裁,音樂家、電影編劇至時裝設計師,為的是一句「Where do you get your ideas?」- 分享最能提供他們靈感的工作環境或工具。

網站使用三維界面,瀏覽者需要從不同立體方格中,選擇有興趣的範疇。進入個別的工作環境,揀選標有紅點的工具後,便會有這件工具的詳細講解,不少擁有者更會作聲音旁白,道出這些工具作為靈感來源的可愛之處及重要性。

Thinking Space現在正招募其他有興趣分享自己空間的同好,上載相片之後,回答個別問題,若網站覺得適合的話,將來大有機會出現Thinking Space之上。如果閣下擁有部落的話,也可以同樣模式,說明自己的靈感來源,使用widget(專用界面工具集)功能,成為一份子。

新舊媒體的融會,並非只有你死我活。好好利用個別的長處、互惠互利,The Economist的Thinking Space,正正可以保留雜誌的獨有個性,舊讀者不會感到太過抽離,透過新媒體,新讀者也能夠從中探索The Economist的固有精神。

Ref: http://thinkingspace.economist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012

第360章 - 三十以立 (surface)











::
上回提到林嘉欣收集了一批法國懷舊相片,其實不只她一個有這種情懷,網上也有不少同道喜愛分享這份興趣。

Livejournal介乎討論區與部落之間。用家可以如一般部落格一樣,將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,更能夠就個別題目或志趣,組成一個群體(community),群體由自選的會員組成,或任何Livejournal的會員全民參與,大家就不同範疇的話題,上載資料,互相發表及討論,增加互動性。

今次推介的Vintagephoto(懷舊相片)群體,就是Livejournal全民參與的成果。這個群體建議參與者以照片主導。對懷舊的定義,就是圖片必須要年滿三十或以上,除回應外,所有內容均需使用英語。

由明星到藝術家、生活逸事與傳統、服裝潮流至帝皇服飾、外國獵奇或地貌改變,題材不限,通通照顧,但透過Livejournal的特性,有時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連聯,例如父親節期間,會員們會自發地將不同父子/女的珍貴照片公諸同好。這種永不知曉下一張照片是什麼的驚喜與流動性,令討論更富彈性;相反,要有系統地翻查某類題材時,卻充滿難度。現階段Vintagephoto群體只可以說是一種興趣延伸,卻未能充當作為一個資料館,如果大家想從中發掘心目中的某些資料時,需要的是大量的耐性與運氣。

舊相片的魔力,通過互聯網,更上一層樓。

Ref: http://community.livejournal.com/vintagephoto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008

第359章 - 溫馨提示 (surface)







::
如果你有試過外國留學,住宿舍,跟大伙兒共用各項設備,這個網址可能令你拍案叫絕;如果你慣常與家人利用雪櫃充當留言板,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文字會否過於尖酸刻薄?

passiveaggressivenotes.com專門收集一些有趣的便條、提示或是告示;由零七年開始,差不多每天更新一張精警句子;句子基本上都是反諷為主,專門對付那些好食懶非、貪小便宜、粗心大意者。當大家重重覆覆屢勸無效,唯有加多幾分牙力,寫得更絕情絕境。例如在印有「Make a Wish」的星星雪櫃磁石貼下,加上寫著「I wish Babler would clean the FXXKING Fridge!」的字條,盡顯善用天時地利的智慧。

每句句子都有其獨有的背景故事,在何處發現?寫給誰?認為最有趣的地方?網站皆通通細心交代。覺到身同感受的話,可以留言討論,延伸那份挖苦下去。如果有幸遇到這些發人心省的句子,也可以透過郵件或直接將相片上載到網站。

當網站收集到一定數量有質素的句子時,更會結集成書,第一本已經面世,網站聲稱要擾亂大家所以出現兩個不同封面的版本。作為欣賞英文語系的另一面(充滿攻擊性的另一面?),可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在香港,大家會反諷這些反諷標語為「溫馨提示」;是告示或是抒情文?這類當代的另類交流形式,某程度上反映密集的生活狀態下,衍生出的一絲無力感。

Ref: http://www.passiveaggressivenotes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1006

第358章 - 若要人不知 (surface)











::
可能這是死限前的一瞬間,老闆說無論如何設計圖一定要完成,「無時間了,就跟這個吧!」,於是你半推半就,將別人的心血,硬套入這份設計圖內……

這些故事,好像每天都在發生。

youthoughtwewouldntnotice.com的宗旨,就是搜羅那些大家都覺得似曾相識的設計作品,任何人都可以作為記者,舉報及上載資料到這個網站,如果資料屬實,網站並不會在內容等作出任何干涉;反之,網站有權刪改這些資料。所以,網站提醒大家,這些似曾相識的設計作品,未必一定是抄襲,有可能作品被贊助或買斷版權、有可能是向原作者致敬的作品、或本身已經得到原作者同意下使用。

各項舉報會被分門別類,大家可能發覺最大的受害群就是平面設計,其次是T恤設計及廣告設計等。

網站另一個好處,就是簡單介紹有關美國的創作法例,雖然未必全球通用,但起碼可以學到一些竅門,保護自己作品。

明白設計這個行業,參考的重要性,世上同時間有這麼多設計正在進行,也有可能有人同你同步思維,為抄襲下一個完美的定義,確實有難度。筆者也有類似經驗,網誌的一切,被原原本本搬字過紙(誌),寫下留言詢問,換來一句:「只有神才有能力創作,其他都是抄襲」之類的回應。

誰是誰非,youthoughtwewouldntnotice.com可以是一個公開及理性的討論平台。

Ref: http://youthoughtwewouldntnotice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925

第357章 - 設計師的寶藏 (surface)









::
不妨直說,雖然仍然是測試版,但筆者留意bookcoverarchive.com已有一段時間,一直視為寶藏,只推介給好友或有潛力的同門師弟妹,原因好簡單,就是怕大家中毒太深,駕馭不來,可能連設計信心也崩潰。

網站最令人眼睛發亮的原因,正是用另一個角度去欣賞書籍設計。書本有許多結構,可以有許多鑑賞角度,釘裝、排版、物料、尺寸、手感,但bookcoverarchive.com只專注於封面設計,就連封底也免問。

分類方法也相當細心,可以由不同層面去搜索書籍,由最普遍的書名、作者、出版日期或出版社等出發,對專為設計師以設的搜查方法,例如攝影師、插畫師,美術總監,甚至封面字體也一一照顧。

網站皆提供部份書籍封面設計師的自家網站連結,或其他有關書籍封面設計網站的資訊;對某本書情有獨鍾的話,也大可以透過連結到amazon訂購。

書本是被動的,沒有醒目貼題的封面,在茫茫書海中,莫說是買回家,連被人拿上手的機會也沒有,太易被人忽視,太易打入冷宮。這份重要性,正正可能就是bookcoverarchive.com只探討封面設計的原因之一。

將書籍封面推至置身畫廊一樣,有系統地收藏資料的人,都是有心人,都是有心欣賞身邊事物的人。

不想走火入魔的話,衷心的勸告大家不要瀏覽bookcoverarchive.com

Ref: http://www.bookcoverarchive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801

第353章 - 荒島中的夢 (surface)













::
初中時期,作文堂功課曾幾何時題為「如果你有一天被送往荒島,只可以攜帶三件物件,你會攜帶什麼?並加以說明之。」當年不知好歹,說三件太煩,只要機器貓多拉A夢同行,老師無氣與我這個空想少年理論。

Jo Nagasaka卻不只空想,與Schemata Architecture Office共同開發了PACO。

PACO是一個3x3x3米的白色立方體,麻雀雖少,五臟俱全,將一切生活設施,重新整理分配後,建立出來的一套嶄新生活系統。

立方體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份,上面是一個如硬裝煙盒一樣開關的屋頂,中層是主要活動空間,最底的間格用作放置坐厠及多功能空間(睡房或儲物),由使用者因應自己的需要,組合不同類型的設施。

這套系統的最大特點,就是將簡約主義及環保推至另一個層面,由於體積細,百份之八十的結構皆是平面板層組成,所以無需強加地基,破壞原來地貌;外型雖然略帶未來感,與外在環境產生的有趣對比,但卻沒有嚴重破壞視野。電源及污水可以外置輸入或輸出外,電力也可以選擇來自太陽能或風力,污水皆可透過生物降解模式處理。為了善用空間,PACO注入不少充滿智慧及獨有的設計,例如運用中下層的空隙,加上一些小機關,將平常隱藏如地板的檯面,拉高轉向,連座位一次過解決。淋浴方法皆是一絕。

PACO可以是一間私人望海酒店、一間寧靜集中的辦公室,更可能是帶往荒島的安樂窩。

Ref: http://www.paco.bz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730

第352章 - 販賣概念 (surface)







::
什麼是好設計?什麼是全面性思維?什麼叫可持續發展?

近年產品設計界流行一套設計手法 - 批判性設計(critical design),簡單來說,是利用具體及貼身的設計方案,去批評及反思現有的消費模式與態度。

theFLOWmarket起家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,發起人是設計師Mads Hagstroem。起初運用巡迴展覽形式,加入超級市場的概念,開始販賣心靈產品;產品其實大部份都是容器:空盒子、空罐子;設計也異常簡約,素白的表面貼上一句有力的黑色標簽,但迴響卻非常具威力。

關鍵在於theFLOWmarket將現代生活設定在三個不同層面:個人(individual)、團體(collective)和環境(environmental);當未能全面地照顧三個層中的任何一環,欠缺互動,就會引起心靈上的遺缺;所以就會有人用$17.40美金買一個尺寸為12,5x4,5x17厘米,印著「無條件的愛(unconditional love」或是「信任(trust)」的空盒子,或是用約干的價錢購買約干毫升的「美麗河川(beautiful rivers)」等等……來彌補一些迷失了的價值。

theFLOWmarket就是想大家思考、生活、消費得更加全面。theFLOWmarket有時更會提出一些精景的反問:使用清潔劑及殺蟲劑的綠故,令一般家庭的室內空氣比戶外污染平均高二至五倍?(The air inside the typical home is on average 2-5 times more polluted than the air just outside - largely because of household cleaners and pesticides?)大部份人花掉90%時間於室內活動?(Most people spend 90 percent of their time indoors?)

網站提供不少theFLOWmarket的宗旨和「給下一代的寶藏」等意見,有興趣的話,除了送禮自奉的心靈產品外,也應該花時間好好細閱回味。

對於開首的三個問題,theFLOWmarket可能是其中一個答案,也可以是令人思考更多方面問題的契機。

Ref: http://theflowmarket.com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726

第351章 - Eric Ku的任務 (surface)


:: Only Graphic Designers Can See - Magazine, Issue 1.



:: CHAIR/CHAIR

::
平面設計,一個廣泛又偉大的專業詞彙,像再沒有人有膽量為這個神聖的字眼,加添任何新的註腳,更別誑論為其重新定義!

二十六歲,台灣出世的Eric Ku,2001年移民到美國,剛由紐約視覺藝術學院( School of Visual Arts N.Y.C.) 畢業,聲稱待業的他,在其個人網站上發表了一系列叫為《Mission Redefinition》的作品,整個系列充滿實驗性且甚具野心,目的,就是透過利用平面設計手法,去重新演譯某些題材的固有觀念。

雖然現階段系列只完成十四個任務,但有趣的例子比比皆是:

受到當代藝術家Joseph Kosuth啟發,《CHAIR/CHAIR》運用字母,重新定義「椅子」這個概念,也衍生了一套新的字體。暗批設計師的個人風格?《Only Graphic Designers Can See - Magazine, Issue 1.》相等於國皇的新衣,其實是一本透明的雜誌。探討包裝設計,《Pure toilet water》重新包裝自家厠所水,升格如貴價礦泉水一樣;同出一徹,《U.Rain bottle》更加絕核到肉。Eric Ku不忘自己身份,《The 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》將《西遊記》小說轉化成戰鬥遊戲卡,各個角色都各具獨有的戰鬥數值……

Eric Ku的網站一片素白,簡約得可以說是零吸引力;但當細味他的作品,大家可能相信這份簡約,可能是來自對作品本身的自信,也不希望其他多餘的資訊,干擾作品的感染力、影響欣賞。

平面設計,還有許多「任務」可以繼續伸延。

Ref: http://www.ericku.org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720

第350章 - 她的瑣碎 (surface)




::
每個人,天生,就是要用自己的方法表達自己。

她,除了在自己的事業上大放異采以外,還利用了這個網站與你竊竊私語。

這個小空間的一切悠然,如微風吹過的舒泰;一進網站,便可以感受到那種輕、那片素白、那份節奏。

她,眾所周知喜歡攝影,尤愛使用寶麗箂SX 70或Pantax 110,在這裡,她分享她按下快門的那份平和,每組相片緩緩地顯示,讓大家放慢腳步,細味她與母親之間的點滴、細味身邊每一刻帶來的感動。如詩的日記更可以是視覺享受、充滿童真的繪畫令人翻起回憶、一針一線織出的手作、如數家珍的異國寶物……透過窺探這些瑣碎,了解另一面的她,她那大家可能陌生的另一面。

內文不論是使用打字機或是手寫,細膩的質感,處處滲出人氣;如果忍受不了太過寧靜,怕會不期然地想起寂寞,可以選擇開啟音樂盒內的一些輕音樂,木結他輕輕的低吟,細心又暖心。

暖的,還有愛,再容不下的二手衣服,她選擇捐作慈善拍賣,支持的話,可到連結,不少機構可以受惠。

另外,可能會發現,「ah…」字經常在這個小天地中出現, 源自她的星座,獅子座的咆哮。

她,這個愛表達自己感覺的她,是林嘉欣。

Ref: http://www.bitsnpieces.hk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發現家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

20090624

第347章 - RBG6的實驗與實踐 (surface)







::
談到瑞典設計,除了宜家家居(港稱:宜家傢俬),還有什麼?

RBG6便是一支瑞典奇兵。這間設計公司擅長以高科技模擬低成本玩兒,盡力令這些玩兒的可觀性提高,增強美感到另一層次。

其網站看似沒甚有趣互動,但經過細心閱讀,大家可能會發現幾個RBG6的創作系統及範疇:

字體設計:RBG6研發的Kada字體,字體特性肥大;之後與Konstfack大學合作的實驗字體足球比賽工作坊,在混亂的足球賽事中,繼續實驗服裝、字體及字距的可能性;繼而將這種有趣的混亂運用於其他的媒體創作上。

平面設計:RBG6利用擬似Rube Goldberg(漫畫家,專長繪畫一些古機械怪,這些機械必需經過許多不必要步驟,進行簡單任務)模式,將不同的現成物串連成充滿玩味的畫面,製作不少平面插圖及封面;再進一步實驗於Sony《Colour》高清電視廣告內。

高科技模擬低成本玩兒:再次與大學合作《Konstfack Film》,用慢鏡頭拍攝物體自由墜下的美態,再者為Re:member創作《The room, insurance》廣告時,將規模變得更震撼,更具吸引力!

宜家家居透過用家自行組裝、減低運輸成本令價格大幅度下降;RBG6透過各種實驗發掘新的視覺元素;兩者在作品面世前一定經過無數設計工序及計算,這種實踐的耐力,可能正是瑞典設計的最大實力。


Ref: http://www.rbg6.se/

::
以上載於《surface表面》 Surf for fun一欄,筆者負責推薦一些過癮網站;內地出版,香港有售。如果有抵死網站介紹,也不如順道留個言,感謝!